• Github 中文镜像
Sign inSign up
Watch966
Star102.4k
Fork61.8k
Branch: learning.reading
Switch branches/tags
Branches
Tags
  •  
K / 《认知觉醒》读书笔记.md
移动浏览 Clone
加载中...
到移动设备上浏览
346 lines 45.58 KB
First commit on 11 Jun 2022
    • 作者: 周岭
    •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品方: 智元微库 OPEN MIND
    • 副标题: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 出版年: 2020-10
    • 页数: 276
    • 定价: 59.8
    • 装帧: 平装
    • ISBN: 9787115543424
    • 笔记:
      • 如何用理智脑调动本能脑。
      • 关于阅读:书中有一点触动自己促使实践和改变,比“看完”书中全部知识更重要。
      • 本文生成过程见:如何做 Kindle 电子书笔记

    自序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Page 9 · Location 103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Page 10 · Location 132

    不折腾,时间同样会过去,所以,去做总比不做好,开始总比放弃强。

    上篇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15 · Location 177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16 · Location 192

    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16 · Location 194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决策往往与现代社会脱节,因为它们以为自己还处于原始社会。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18 · Location 226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19 · Location 240

    让理智脑变强大并不意味着要抹杀本能脑和情绪脑,事实上也抹杀不了,它们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换一个角度看,也没有必要抹杀,因为本能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只要去深入了解、循循善诱,就能为己所用,甚至这些力量还是成就我们的关键。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19 · Location 243

    让理智脑变强也不是为了对抗或取代本能脑和情绪脑,因为用力量对抗无异于用一方的短板去挑战另一方的强项,注定是没有出路的。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0 · Location 257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1 · Location 274

    焦虑的几种形式。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1 · Location 275

    第一,完成焦虑。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1 · Location 278

    第二,定位焦虑。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1 · Location 282

    第三,选择焦虑。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2 · Location 286

    第四,环境焦虑。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2 · Location 288

    第五,难度焦虑。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2 · Location 291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2 · Location 292

    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2 · Location 299

    ·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6 · Location 350

    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6 · Location 352

    对于任何没有特殊资源的个体或群体来说,坚信并践行这个价值积累规律,早晚能有所成就。当然,前提是选择正确的方向,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的原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6 · Location 355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2]—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见图 1-4)。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7 · Location 361

    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8 · Location 370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28 · Location 378

    若是能深入底层,盯住实际改变,我们就能跳出盲目、焦虑、浮躁的怪圈。比如,读书时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要有一两个观点促使自己发生了切实的改变就足够了,其收获与意义比读很多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时常以这样的标准指导自己学习,我们的收获就会越来越多,焦虑就会越来越少,耐心自然也就越来越强了。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30 · Location 397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32 · Location 430

    当我们清楚了阅读的本质和意义,就可能放下手机,主动拿起书本;当我们明白了深度学习的意义,就可能放弃听书、速读,转而开始精读和输出;当我们明白了运动真正的好处,就可能告别慵懒,主动坚持锻炼。所以,要想办法看清那些想做之事的意义和好处,你看到的维度越多,耐心就会越强。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 Page 32 · Location 438

    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3]。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35 · Location 465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于是,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会被视为是对生存的威胁。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35 · Location 469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这几乎成了这个世界上所有能人共同遵守的学习法则,这类例子能举出很多,比如:

    ·《思考力》一书的作者上田正仁提示:思考力的本质就是“丢弃所有已经消化的信息,让问题的核心浮出水面”;
    ·《刻意练习》中的核心方法论是:不要重复练习已经会的,要不断寻找那些稍有难度的部分;
    ·《原则》一书的作者瑞·达利欧罗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则,用以清晰地指导自己行事;
    ·《超越感觉》一书告诉我们,想拥有清晰的逻辑,就坚持一点:凡事不要凭模糊的感觉判断,要寻找清晰的证据。种种现象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36 · Location 486

    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烦恼的态度: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37 · Location 493

    真正的困难总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们拖延、纠结、畏惧、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内心的想法变得模糊。就像在 3000 米跑步考核开始前,那种不知名的恐惧会让人紧张得全身发抖,而我们一旦开跑、不得不与这种恐惧正面交锋时,就会发现 3000 米考核也不过如此。如果我们再积极些,学会从一开始就主动正视它、拆解它、看清它,或许那种紧张就不困扰自己了,我们甚至能从容地“享受”比赛。

    但有些事一旦进入潜意识,可能很难消除,比如童年的不幸经历,虽然意识早已将其淡忘,但潜意识却始终保留着这些印记,并隐蔽地影响着我们的性格和行为。一些严重抑郁或精神失常的患者有时需要接受催眠治疗,而心理催眠师在治疗时使用的一切手段其实都只为做成一件事:唤醒潜意识里的痛苦事件,让患者重新面对它、看清它、从而将其彻底化解。

    记住,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37 · Location 502

    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一层层挖下去,直到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38 · Location 512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

    所谓选择模糊,就是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这样的情况很常见,比如当你心中有很多欲望、脑中有很多头绪,或者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时,你就会进入“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既可以做这个,又可以做那个”的状态,就像自己始终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不确定性之中。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38 · Location 520

    在现代生活中,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38 · Location 523

    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我们比拼的不仅仅是成长的速度,还有成长的模式。在这条赛道上,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1 · Location 571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凡是被某件事击中,“动了感情”,就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追问原因。·为什么这个电影桥段会让我感动?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这个产品让我这么喜欢?是什么让它与众不同?·为什么我不由自主地沉溺于这段剧情了?这就是高手学习的方法: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2 · Location 577

    无独有偶,学习专家李晓鹏在《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一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他的读中学的侄女赵璐向他请教学习的秘诀时,他只说了 3 个字:凭感觉。

    这个答案让赵璐简直不敢相信。对此,他解释道:“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一招都管用——就是凭感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3 · Location 585

    读书也是这样,如果单纯运用理性,我们通常会在看完整本书后花大量时间梳理作者的框架、思路,以此来表明自己读懂、读透了这本书;如果顺从天性,我们可能就放下书本去玩手机了。鉴于此,更好的读书方法或许就是你在读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先放到一边。这也是我自己的读书方法——只取一个全书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尽可能去实践、改变。这样读书不仅收获更大,而且也不会焦虑。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3 · Location 590

    潜意识的感性总能帮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从而引导精力投入,快速提升自己,因为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可见,学习虽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在合适的区域内,我们依旧可以体验到轻松和有趣,如果你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无趣,那十有八九是感觉不对——要么在困难区煎熬,要么在舒适区打转。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4 · Location 594

    学习只是冰山一角,感性的力量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问题时,如选择伴侣、确定职业、寻找人生目标等。对于成长而言,很多读者最大的苦恼就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个人若是没有人生目标,纵然每天有吃、有喝、有书读、有班上,也会像一个迷失的人一样,内心没有喜悦、生活没有激情,甚至会厌恶自己,因为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很多人为了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费尽心思地分析什么事情最值得做,最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变得很有钱”或“被别人崇拜”。这样的目标不能说有错,但往往不能长久,也无法给人真正的动力,因为这是理性思维权衡利弊和考量得失之后的结果,其动机往往来自“自我索取和外在评价”,时间一长,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使动力枯竭。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4 · Location 601

    真正的觉醒者往往会有意无意地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比如《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就提出了 6 条寻找人生使命的建议。

    · 这个世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最想帮助哪些人?
    · 什么事让你废寝忘食?
    · 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让自己感动?
    · 你最让人感动的时刻是什么?
    · 如果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你会如何度过余生?
    · 闲暇的时候,你关注最多的是哪方面的信息?

    我们需要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而不是用脑去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理智的分析和计算无法解出内心的真正需求,唯有感性的觉知和洞察才能让答案浮出水面。而且正确的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为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和幸福只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

    《坚毅》一书的作者卡洛琳·亚当斯·米勒提出了 3 个类似的问题。

    · 设想你即将离开世界,回首一生会为什么事情而后悔?
    · 想一想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 你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度过闲暇时光的?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5 · Location 622

    感性能力虽然很厉害,但它看起来虚无缥缈,我们该如何捕捉它呢?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5 · Location 623

    (1)“最”字法。关注那些最触动自己的点:让你眼前一亮、心中泛起波澜的人和事,脑中灵光乍现的想法,遭遇的痛苦,等等。学会捕捉它们,并深入分析挖掘,往往会有丰厚的收获。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5 · Location 625

    (2)“总”字法。平时脑子里总是不自觉地跳出来的某些重复念头,或是心里总是挥之不去的事,这些通常都是我们心中最放不下的事,是情绪波动的源头。当我们有意识地去审视并消除它时,自己会变得更加平和。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6 · Location 627

    (3)无意识的第一反应。关注自己第一次见到某个人、第一次走进某个房间、第一次做某件事时,心中出现的瞬间反应或第一个念头。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6 · Location 631

    (4)梦境。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也可能是灵感的启发。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6 · Location 634

    (5)身体。《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曾经喜欢高强度运动,因为理性告诉她“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然而,她每过 4 个月就会莫名其妙地大病一场,直至一位中医医师告诉她:“这是你的身体在罢工,告诉你它不喜欢你的运动方式,你要学会多倾听身体的反馈。”她恍然大悟,从此选择了更柔和的运动,再也不莫名其妙地生病了。身体不会说话,却是最诚实的。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不适,都会通过身体如实地反映出来,记得多关注这些反馈。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 Page 46 · Location 639

    (6)直觉。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就像丘吉尔一样。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48 · Location 661

    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反思能力。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49 · Location 669

    或许因为人类生来就拥有这种能力,所以人们对此不以为然,但回望历史长河便可知道,这可是其他物种求之不得的本领,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49 · Location 678

    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52 · Location 722

    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方法有很多,但最让人意想不到是下面这条——冥想。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53 · Location 724

    冥想带来的极度专注可以帮大脑做健身操。通过持续锻炼,大脑可以直接从物理上提升人的元认知能力,如果过程中觉察到自己走神了,我们只需柔和地将注意力拉回来。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53 · Location 737

    可以说,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56 · Location 766

    在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中,主角之一的刘丹尼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教育的意义就是教你在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如何看待它。当你对这件事进行反应的时候,总是有你自己的天性在里面,比如说有人骂你,你就想骂回去,但是你在这个反应当中会有一个哪怕是零点几秒的间隔去思考或者审视,这个间隔就是你获得的教育或者经历的意义。”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58 · Location 800

    在觉察审视之后,我们可能改用这个时间来学习。但这时我们的选择还是模糊的,因为平时那些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都堆在了一起,既想读这本书,又想读那本书,还想写文章、锻炼,等等。由于每件事的权重似乎都差不多,最后反而在犹豫不决中浪费了时间。很明显,这不是元认知能力强的表现,因为自己又在多选项前悬而不决,处于模糊状态了。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58 · Location 804

    元认知能力强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对模糊零容忍。换句话说,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找出那个最重要的、唯一的选项,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这道理很简单,既然权重都差不多,那么做哪件事都没有损失。犹豫不决,什么都想做又什么都做不好,才是最大的损失。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58 · Location 808

    在这个时候,最好的自救方法就是把所有想做的事情都列出来,进行排序,找出最重要的那件事,让脑子清醒。

    模糊,不仅需要在这些小事上消除,在选择人生目标等大事上也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想都不想就一头扎进具体事情里,对什么事情更重要、什么事情最重要、做这件事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等长远意义却极不清楚。

    第三章 元认知——人类的终极能能力 > Page 59 · Location 818

    综上所述,成为思维舵手有 3 种方法。

    ·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下篇 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3 · Location 862

    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4 · Location 882

    让感受回归行动。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摆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4 · Location 885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7 · Location 927

    相去甚远。“正确的方法”通常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7 · Location 928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比如你要练琴,那就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7 · Location 931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度”专注,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投入 100% 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 70% 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9 · Location 948

    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 A 的时候彻底关注 A,在做 B 的时候彻底关注 B, A 和 B 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如果在做 A 的时候想着 B,在做 B 的时候又想着 A,那么意识工作的深度不够,潜意识也无法顺利开启,这种边界不清的习惯对能力提升伤害很大。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9 · Location 952

    第三,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9 · Location 955

    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9 · Location 957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69 · Location 959

    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70 · Location 965

    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第四章 专注力——情绪和智慧的交叉地带 > Page 72 · Location 982

    从现在开始,好好地审视自己吧。

    ·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75 · Location 1031

    那些“会做但特别容易错或不会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内容,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努力。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那就应该花大量的时间探寻孩子的拉伸区,然后指导他们在舒适区的边缘努力,而不是看到孩子考不好就一味冲着他们发脾气,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对标优等生,给孩子加学习量、加难度,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81 · Location 1110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 5%、 10%、 20% 和 30%。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 50%、 75% 和 90%。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83 · Location 1137

    浅层学习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注重输出。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84 · Location 1144

    深度学习有以下 3 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
    (2)深度缝接新知识;
    (3)输出成果去教授。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92 · Location 1275

    你不妨也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时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94 · Location 1302

    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94 · Location 1309

    忽略了他人的认知体系与自身实际需求的差异,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95 · Location 1323

    我读书从来不画思维导图,也不会刻意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我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98 · Location 1347

    为什么读了一些优质书、报了一些高端课,自己却无法发生想象中的巨变?因为那些书的目录、那些课程的大纲,虽然洋溢着体系的香味,但它们可能与自己的认知和需求贴合得并不紧密,学了也用不起来。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99 · Location 1350

    随着我们自身认知体系的不断完善,原来距离我们较远的知识就会相对变近,于是又能触动我们,所以暂时放弃一些知识并不可怕,只要持续学习,我们不会损失什么。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99 · Location 1360

    每日反思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得越细越好。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99 · Location 1362

    面对生活中信息的滚滚洪流,触动真是最好的筛选器,它能让我们免受洪流的冲击,从容而体面地行走在人间。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0 · Location 1370

    当一个新知识靠近我们认知圈边缘的时候,触动产生了,但触动产生并不意味着连接紧密。如果不及时强化,新的触动点很可能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就又“飞走了”。为了留住它,让它成为自己体系的一部分,就得想办法和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这种连接越多越好,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见图 5-8)。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1 · Location 1374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1 · Location 1377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1 · Location 1381

    如果你在读书、写作、交谈的时候想到了一个观点,哪怕你记不清具体的内容,只有一条微弱的线索,你也要极端重视这些内容,因为那些能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的知识,是与你真正产生触动的知识,你们之间宝贵的连接还在,所以要想办法主动关联和强化。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2 · Location 1385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3 · Location 1406

    从开始排名的那一刻,人们的锻炼动机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转移:原先纯粹是为了身体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美好,现在却是不自觉地为了自己的成绩在排行榜上更好看,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4 · Location 1422

    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已经转移,所以疑惑为什么一旦打卡中断就不愿继续行动,因为他关心的是让打卡纪录保持完整,而不是让学习过程保持完整,其实对于学习来说,偶尔中断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5 · Location 1431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7 · Location 1466

    用记录代替打卡。

    和我写时间记录软件的目的如出一辙。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8 · Location 1472

    我们在任务设置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

    比如原先打卡每天要背 20 个单词,这是任务的上限,假设做到这一条并不容易,所以任务一完成你就会松一口气,心想:终于完事了。现在把任务调整为背 5 个单词[1]——一个很容易完成的下限,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完成目标毫无负担,且此时刚好进入学习状态,精力旺盛,就愿意顺着惯性继续学下去,毕竟此后多学一个单词都是额外的收获,心态完全不同,身心容易沉浸,不会顾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任务。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8 · Location 1480

    这种策略也极其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因为这么做,你每次都可以刚好学到有点难但又不是太难的程度,而打卡却必须面对一个固定的任务值,很容易让人觉得无趣或困难,从而放弃。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8 · Location 1482

    这个策略不是我想出来的,而是从《微习惯》一书中获得的启示。作者斯蒂芬·盖斯为了养成好习惯,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每天只写 50 个字,这种无负担的习惯养成法最终促使他拥有了良好的身材,养成了阅读习惯,还写出了自己的书。他称这种方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9 · Location 1500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09 · Location 1501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是这样学会说话和走路的。没有人从学拼音规则、字母发音开始学习说话,也没有人从学力学原理、肌肉控制开始学习走路,我们只是不断地模仿和练习,直接去说、去走,从环境中持续获得反馈,体会乐趣,修正不足。最终,在不知道原理的情况下,我们就会说了,也会走了,而且做得还相当不错。

    上天给了我们生命的同时,也赋予我们一个强大的学习方法,只是我们不知不觉地忘了它。自从有了文明和理性,人类的学习就逐渐转向了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这种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过于注重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痛苦、无趣。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1 · Location 1520

    运用聪明才智去制定策略,让本能脑和情绪脑不断接受强烈的正向反馈,愉悦地朝着目标一路狂奔(见图 5-10)。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1 · Location 1521

    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1 · Location 1526

    拥有清晰而强烈的作品意识,会更加重视输出和运用,会倾心打磨作品,主动换取外界的反馈。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3 · Location 1548

    万一自己分享后收到的是批评或嘲笑该怎么办?如果自信心受到打击,那岂不是更糟?很多年轻人都有这种担心,不过只要想清楚下面三点,就不难迈出步子了。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3 · Location 1550

    首先,分享不是随意分享半成品,而是尽最大力气将作品打磨成自己当前能力范围内可完成的最好的样子。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3 · Location 1554

    其次,制定分享策略,展示给那些能力不及你的人。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3 · Location 1556

    最后,冷静客观地对待打击。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3 · Location 1557

    如果对方除了情绪上的攻击再无其他内容,那你大可哈哈一笑,忽略就好了。这说明对方不但嫉妒你,还不如你,因为他没法拿出更好的作品或观点来回应,只会发泄情绪、肆意谩骂。在鸡蛋里挑骨头,这事谁不会呢?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3 · Location 1559

    但如果对方的质疑中包含严谨的反证,能准确指出你的问题,那就要认真对待了,因为这些批评就是极佳的反馈,它们会帮助你把问题想得更清楚,让作品变得更完善。所以,在真正希望成长的人眼里,这样的批评哪里是打击,明明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啊!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4 · Location 1564

    如果你的心态足够开放,就会感激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毕竟没有什么是比这更直接的反馈。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16 · Location 1591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21 · Location 1646

    保持专注并不能仅靠意志力约束,还要靠主动休息“回血”,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 Page 125 · Location 1693

    主动休息犹如主动喝水,当感到很渴的时候再喝水,其实已经晚了,你想让精力保持高位,就要学会主动停下来,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Page 130 · Location 1751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所以,仅仅知道要事第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拥有另外一种能力: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Page 134 · Location 1792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一旦有了热情,你就会自带“要事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Page 145 · Location 1932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 Page 148 · Location 1970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49 · Location 1986

    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50 · Location 1995

    稀缺只是“变笨”的一种诱因,事实上,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比如明天的演讲、考试的期限、失业的担忧,等等。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52 · Location 2032

    物质条件无法决定我们的命运,真正影响我们的是心智带宽是否富足。有了富足的心智带宽,我们就能在任何环境中拥有支撑自己的远见、耐心、行动力和自控力,在变化的环境中解救自己。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54 · Location 2054

    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大喜大悲的时候,我们的心智带宽往往很窄,判断力也很弱。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54 · Location 2062

    1934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家中失窃。一位朋友闻讯,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要太在意。他回信说:“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生活。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57 · Location 2088

    那些对自己的观点、见解异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又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的原始视角,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因此,其修养表现也不高。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57 · Location 2092

    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60 · Location 2140

    在焦虑、紧张的时候,不妨假设自己是一个局外人,用第三视角来观察自己,你会发现自己的很多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因为别人并不是那么在乎你。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61 · Location 2150

    很多人情绪不好,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做的假设当成了事实,在不确定对方真实想法的情况下,直接把情绪发泄了出来。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65 · Location 2206

    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

    ·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
    · 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
    · 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个理论一点都不复杂,想想我们平时的生活就可以理解。如果生活中大家都对你不错,你自己又有某方面独特的技能,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岂不快哉!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67 · Location 2230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看上去不是在专注体会当下事物,但体现了多视角的实践。

    第七章 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 Page 168 · Location 2256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阅读,而是设想自己在和智者聊天。每本书在我眼里都是一个人,而我的书架就是智者朋友圈,每隔几天我都会在那里站一会儿,琢磨下一个跟我聊天的人是谁,这种感觉实在是棒极了。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 Page 181 · Location 2439

    人做决定时,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是“情绪决定”,比如看到人家健身、摄影、画画时,自己的肾上腺素开始飙升,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

    第二个是“理智决定”,理智决定同样表示想要一样东西,但表示人必定已经想好了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

    习惯做“情绪决定”的人,凡事倾向于半途而废,而善于做“理智决定”的人则更容易让想法变成现实。

    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Page 202 · Location 2748

    2019 年元宵节前,我们一家三口去南京夫子庙游玩,到达时我们已经很疲惫了,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但我们看遍了附近所有能坐的消费场所,都人满为患,没有容纳三个人的地方,最后的游玩只好无精打采地走了个过场。在当天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识到其实我们可以分开休息,因为必胜客餐厅里有两个人的位置,而肯德基餐厅里有一个人的位置,我们的目的是休息,而不是三个人在一起休息,当时竟被这个思维定式给束缚了。

    Page 203 · Location 2769

    很多人也写日志,但内容多是自己一天之中干了啥,是表达自己情绪的碎碎念,这样的日志不是反思,它和反思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没有触动点,少有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提炼,只是在舒适区内释放情绪,所以这样的日志无法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好的反思是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难受的、欣喜的、念念不忘的……这些点正是处在自己成长的舒适区边缘的感悟,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成长是最快的。